From 反诈中心的提醒

2022-08-18 20:49:32
剩余内容,展开全文

放在文章开头.gif

凌晨收到短信,from上海反诈中心的提醒:

640.png

诈骗人员选择以财务为对象,近三五年来,屡见不鲜。


比如冒充领导和客户名义打电话让转账的,骗子讲起电话来派头十足,说得有鼻子有眼,好像真认识似的。


还有假装老板群发邮件的,邮件只有一个附件:

editor-55760164904178447072.png

手段是先加QQ再洗脑。

 

诈骗喜欢选财务人员,其一,很多公司缺乏风控制度,有些领导还是强硬作风,安排任务就是一句话,而且还要立刻马上,让骗子们有机可乘;其二,财务人员多是女性,女性天生善良、有同情心,更容易相信人。


很多人常常抱怨,为什么一天能接到几十个电话,推销的、办贷款的、要不要发票的、需要不需要专业催债的,等等,不堪其扰。

 

我们不禁要问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众所周知,公司注册要提交信息,包括法人、股东、财务等的姓名、电话、地址、邮箱等联系方式。每年1-6月工商年检信用公示期间还会向政府部门批露更新的信息。


信息的使用者可以从官方渠道及第三方平台,比如**查,**宝,**信用等等,免费查询到企业的信息,从而获知企业的信用状况,避免逾期和坏账等等生意上的损失。但是一体两面,信息到了某些别有用意的人手里就变成了诈骗的工具。


还有某些专门以数据出售获利的个人和公司,利用爬虫手段,非法获取企业的信息。一条2毛,定向出售,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不只是企业信息,个人信息也存在同样的隐患,因为我们在网上留下过各种痕迹,各种APP登记注册,都是被获知的对象。


有些机构掌握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将用户的数据进行加工,并商业化,若没告知用户,其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一位准妈妈,从开始产检,就会有定向的电话推销奶粉,伴随孩子的出生到长大,推销也与时俱进,从食品类到教育培训类。“关怀”无微不至。


据云鼎实验室2018年发布的《互联网恶意爬虫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恶意爬虫分布的领域以出行类流量占比最高,为20.7%;其次是社交占比18.40%;再次是电商占比13.38%;仅接着是运营商、公共行政等。

 

      数据安全问题,日益被重视。


      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在发布《公安机关开展APP违法采集个人信息集中整治》一文中称,自2019年11月以来,公安部门便加大了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力度,并对违法违规采集个人信息的APP进行集中整治,查处整改100款违法违规APP及其运营的互联网企业。不久前,滴滴也因数据合规问题被罚80.26亿。

 

      监管部门已经相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机构将个人数据进行加工输出的商业化行为,进行规范。并陆续查处并关停不规范的数据公司、组建公安反诈中心的组建、上线了反诈查询举报平台微信版等。


      反诈中心未雨绸缪,为个人做预警提醒。提醒方式可能是短信,如我们文中开头的短信截图,或者是电话。

 

      数据对于企业的发展很重要,对个人的隐私与安全更重要,如何在数据的使用和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我们相信监管举措会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 7781 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