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未来访谈 | 吴昊旻:智能化当与传统会计相辅相成

2022-06-27 18:27:46
剩余内容,展开全文

编者按: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口号是“会计未来”,学院面向、探索、打造并融入会计未来。为了解在会计教育、会计实务和会计行业管理中的实践总结、观察思考和展望准备,并研究会计未来的内涵与路径,我们开展了系列的访谈。本文为在2022年5月18日我们对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吴昊旻教授访谈的精要摘录,经本人同意予以公开分享,这些个人看法供大家思考“会计未来”借鉴参考,并希望引发有关“会计未来”的更多讨论。吴老师曾长期在地处新疆石河子的石河子大学从事会计教育工作并担任会计系主任多年。他的部分精彩观点也将用短视频的形式,通过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在视频号、抖音、微博等视频平台开设的账号进行分享。  

如下为访谈摘录,采用口述的方式。

我在石河子大学工作了整整二十年。暨南大学博士毕业后,我于2016年起担任会计学系主任。2021年8月来到了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做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这里分享的主要是我在石河子大学工作的教研实践及相关思考。


会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
做有特色的会计学教育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有13个专业。会计学专业的招生提档线是学校最高的专业之一,一般要超过学校平均录取线三、四十分;招生人数也是最多的。经济与管理学院最好的成果,最高等级的项目都是在会计学系,这也成为2018年成功申报工商管理学科博士点的重要支撑。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院长、副院长差不多有一半都是出自会计学系。  

会计学系的生源非常好,之前60%以上是内地生源,很多同仁都会觉得意外。这几年强调本地高校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新疆本地学生的比例增加了。会计学系历来都是男女生比例失衡,女生最多的时候可能达到90%,现在基本上在70%。会计学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绩也是院校最好的之一,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会计学具有技术性、专业的特征,学习的要求也高,就业的要求也高,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老师特别严格。我们比较重视学习国内比较好的高校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一些我们的地方的实际需求。  

我们的本科生培养质量整体还不错,学术研究生的质量水平相对更高。每年有20%左右的学生能够通过推免、考核或考试等方式进入名校名师那里深造。他们基础好、成长快、操心少,在硕博阶段即能有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等表现。  

2

教育改革走得快,坚持传统并略显前瞻



我们的会计教育在这几年变化得比较大,也比较快,我想这主要得益于坚持传统并具有前瞻性。有时候我们走得比内地一些学校还要稍微超前一点。我们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差不多第一批入选全国精品课程的,后来又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我们会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频率很快,甚至一个学期都会有一到两次。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较多信息化相关的课程。我们也顺应会计要成为一级学科的趋势,增加了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下的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数量都超过了专业课。  

在授课方式上我们始终重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我们较早就引入了手机课堂,实现了点名、考核、记录、随堂提问、评价等功能,我们好多核心课的老师都会进入这个评价排行榜。自2000年起,我们即自主研发软件,实现了个别课程的无纸化出题与课程考核,并不断普及。  

在2018年,我主导创办了“会计学专业-CIMA方向班”。学生招生进来之后,再做分流,也没有为此增加学费。我当时的考虑是要适应管理会计的转型,适应会计信息化趋势。用全英文教材备课、讲授,需要符合CIMA考试的框架要求,老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我当时的举措就是翻倍提升老师的这些课程课酬,老师们非常支持。这个项目当年就被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亮点接受考察观摩。这个项目从培养方案、学生学习、教学文件以及教师授课质量等等方面,都得到了高度评价,成为各类学科专业评估的一个亮点,也被校院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亮点不断宣传。  

3
创办两个系列论坛,推动研教平衡

2011年,我在会计学系主导创设了“会计与公司治理”学术论坛,后来还专门开设了“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系列交流”分论坛,立足推动理实结合、教研相长和研学互动。我们持续邀请业内外的知名学者及企事业高管等人士来给我们做讲座、报告。到我去年离职的时候,已经办了近100次活动。虽然说我们地处偏僻,但得益于国内外会计同仁的大力支持,师生享有的学术资源还是蛮丰富的。  

我还在2016年主导创立了“教育教学研习”论坛。设立这个论坛的目的有三个:其一是考虑和解决教师梯队的日益老化问题。老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经验特别丰富,应该鼓励他们分享经验并主动引导和帮助年轻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其二是倡导回归“以本为本、教育为本”的高校办学宗旨。这里的“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重视本科”。其三是推动“研-教平衡”。我觉得这是一种推动“本旨回归”——学生为本、教师为本、教育为本——的积极实践与理性反思,非常有价值。我们的第一届论坛还有幸请到了时任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的田志心女士。这两大论坛一直举办到现在。  

会计学系“双坛并举”模式下的学术交流以及教育教学研习,应该说是有力地支撑了我们的一级学科建设。按照最新的学科专业评估排行榜,我们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已经由之前的C+提升到现在的B-,即位于全国前30%之列;应用经济学也进入了C+,进入前40%的阵营。

关于会计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1

人才浪费与人才短缺并存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团队更新和人才引进艰难。为此,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比如:在同等待遇下毕业的博士们都会去哪里?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是不是要无限量提升待遇招聘博士?学校能不能引进高质量的硕士?我原来是校教代会代表,连续多年写提案推动务实、理性引进人才以有效改善财经类等紧缺型专业的师资断层问题。师资引进是有系统性后果的,我认为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显然要比单纯引进高学历的人才更为重要,不宜跟风盲动。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取向的专业化改革,很多课程都要求必须结合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所以老师们的困难、困惑乃至抵触是显而易见的。老教师没有信息技术基础打底,可能因为无法适应新趋势而日益“懈怠”,在这情况下又没有新引进博士支撑,试图兼容信息化、智能化等新趋势的人才培养方案自然无法落实。我认为这种困境在很多高校是有一定普遍性的,不只是边疆地区高校。 

2

对会计教育的忧思



首先,是教育界应该理性、务实推进各种革新。很多技术、思想等都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沉淀才能走向现实之应用,太过超前则只能做小众。我们的会计教育应该面向大众的实需,而不是让“小众”成为核心、焦点乃至成为潮流或主导。  

其次,是学术研究之“技术中心主义”流弊日显。现在的会计学术研究,显然还是以实证研究为其主流,对于内生性、作用机制等的技术性解决等等“苛刻要求”其实已然脱离了实际。现实显然不是如此。前辈们擅长的规范研究,其实更有利于从“务实+务虚”的双重层面反思、演绎众多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可见,研究方法(论)的交叉融合、平等观照,不同研究范式的兼容并包,显然应该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导向,也应该成为指导激励机制设计的一个原则性遵循。  

最后,是教育过程或学科专业设置仍然轻视人文素养。新兴转轨发展阶段对于科学技术即理工类学科的需求更多、更紧,但人文素养的培育当下不可忽视,否则会积重难返。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的高校都轻视、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如普遍取消、缩减甚或从未开设过逻辑学、哲学、写作学等基础性课程,国语、数学等课程的学时学分也是一降再降,而这些都是人文教育的基础性科目。

3

会计教育与会计人才需求存在脱节的原因



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第一,经济发展的法治特色尚未充分凸显出来。基于制度、法规以及准则而行事贯彻落实不够,会计专业教学是严格的“依法教学”,但在诸多实务层面上若不能“依法执业”,就自然存在制度规则体系与执行贯彻层面的相互脱节。  

第二,我国处在新兴、转轨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很多东西变化非常快,理论知识、规则必然会滞后。会计准则、制度以及其解释的变化也是非常快,这也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高校的课堂并不是“一线”,不可能第一时间知道所有的变化及其实际需求。基于此,就能理解国家何以要着力倡导和推动综合素质培养,因为素质教育就是“原则性教育”,虽不可能教会最具体、最急需的知识或技能,但能引导和培养驾驭知识的能力。驾驭知识最重要的是熟悉理论、掌握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实际并做到理实结合。  

第三,全社会对于会计专业、会计人员以及会计信息的误解与误读仍然很普遍。到如今,仍然有很多人会问:会计工作还需要研究生吗?会计还需要学理论、搞研究吗?会计还需要去读博士吗?……类似的疑问比比皆是。可见,广大的社会人还不知道会计有多么重要,不知道会计信息在国民经济信息中的地位,不知道国家为什么会需要这么多的会计人才。  

我认为学生目前最缺乏的其实是驾驭知识的能力,不能活学活用。比如在硕士生、博士生的面试环节、开题答辩以及人才招聘等等重要场合,被问及最基本的人文常识、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最基本的理论思想、最基本的概念等等,回答得都非常令人失望。我也问了很多名校,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学生们学了很多知识,却只是像存货一样放在“仓库”里,并没有去有机整合、学会驾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夯实三基,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其二是要注意理-实结合,即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要重视了解实际,例如政策、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变化等。其三是要重视培养人文之视野、培育人文之关怀。现在的学科专业教育仍普遍轻视人文素养,更谈不上人文关怀。如今,国家已经开始反思和推动重视人文,而要重视人文,自然而然就必须把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服务做到很好地有机结合。其四是要引导学生,即要让他们知道理解驾驭知识比积累知识更为重要。 

4

会计教育的定位



我觉得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主动去研究教育教学本身;作为学术研究人员,也应当首先研究学科、专业的本身是什么、该是什么等等“务虚层面”的大问题。我觉得在当下,这种回归、这种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我为会计学系设定的系训是:“由微而入宏,为高而积土,平处而高行”。其中的“由微而入宏”就是倡导学术研究要从微观到宏观、要做到问题导向、理实结合;“为高而积土”则是指要立足差距、鼓励学生通过第二次人生选择(考研、考博)努力进入名校名师之门,我们则立足于为这些名校名师们培养更好的“原材料”;“平处而高行”则是立足于警醒和鼓励师生认识到虽然我们目前身处低位,但只要定位务实、勤奋努力,我们也一样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我还进一步把这个定位和我们多年的办学经验总结成“三大理念”。其一是“位育理念”,是指首先要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发展水平以及办学的人财物资源约束等,要懂得根据自己的“位置”来务实定位教育培养的目标。其二是“均值理念”,这是指我们的学生不管在考分上、能力上,还是将来的职业上都绝大多数达不到或不是“最大值”,但一定不做“最小值”,要力争中上、超过均值,不能成为最好但一定要成为更好,这是我对于学生的务实警醒和亲情鼓励。其三是“序贯理念”,即始终倡导理论与实践相衔接(为此我们积极举办、参与各级各类专业性、技能型比赛,倡导“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教”),推动研究与教学相衔接,要求学术做得好的老师,应当把你的科研成果、学术研究经验优先反馈到教育教学、优先服务于课堂,做到研教相长(为此我们倡导“研究性教学”,并基于“会计与公司治理”学术论坛,大力推动教研相长、研学互动)。  

我认为高校的务实定位至为重要。一所高校应当首先定位服务于地方呢?还是服务于国家?还是服务于全人类?这个必须要先搞清楚。 

对“会计未来”的展望和准备


1

理解会计未来

要真正理解会计未来的样子,还是必须基于其基本职能。首先就是要明白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是法治经济,明白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是法治社会。进而再厘清这么几个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构成及其来源是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在中间又扮演(着)了什么角色?厘清了才能理解和知道会计的未来是什么。我认为会计信息是利益攸关信息,这个“利益”包括个体利益,也包括国家利益(国家利益还体现在会计准则设计上)。在“会计信息—统计信息—国民经济信息”这个逻辑序贯的关系链中,会计信息是必不可缺的。  

影响会计未来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理论的演进。新理论、新概念或新思想的出现会导致会计领域的变化,例如,在提出智能化之前,XBRL的发展推动了会计报告到会计准则的诸多变化。第二个是学科的交叉。最典型的就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领域,这推动了会计信息的组织、报告以及其高质量演进,进而推动了会计信息向着更好服务于宏微观治理而发展。第三个是需求的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包括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制度甚至是不同的文化传统乃至一些典型的事件冲击,等等,都会影响会计的发展,比如2001年的会计舞弊引发的社会诚信危机之下“可信性”需求,就推动了全世界会计规则的适应性革变。 

2

会计应当继往开来、因应趋势



我觉得可以用“继往开来、因应趋势”八个字来概括我对于会计未来发展的展望,还可以用如下的16个字来进一步的说明:第一是“理-技兼备”,即掌握理论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比如信息技术;第二是“德-法兼容”,即须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只有有信誉、有能力的会计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第三是“学科交叉”,即须做到一专多能;第四是“人文精神”,即须知道会计学属于管理学或经济学这个学科门类,同时又属于人文社科这个大领域。这其实就是强调任何的学科专业教育都应该站在更广泛的领域、都应该引导培养人文精神,就是不能狭隘、不能以己度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实是仁爱精神,而仁爱自然兼容着诚信、求实,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具备了这四个层面,会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治理、服务于社会。  

关于会计未来,我不否认一定会有一些业态或者某些局部会做得非常超前,比如说完全需要并且实现了智能化、无人化甚或智慧化,但从全社会层面来讲,会计的发展不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值得警惕的是,高校在跟进甚至推动类似的超前“趋势”的时候,若不能充分理解学科专业发展乃至高等教育的规律、若不能充分重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师资团队等支撑学科专业发展之关键基础设施的现状,其发展结果可能会很尴尬。

3

教育界如何推动会计未来



关于会计未来的实现,我认为教育界的推动力当体现在:立足教育之本质、因应国情之实需、引领理性之研讨。  

作为高校的会计教育工作者,首先就是要先洞悉会计未来的变化趋势,并引导学生们去了解变化、认识变化,进而能够评判这些变化。我们通过一些知识传授、通过一些改革或一些新做法,把真实的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规律客观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去认真地思考、理性地适应、创新和变革。  

对于教育的本旨,我一直坚持两个观点:  

其一,教育不是宣传。首先,教育要与一些潮流保持距离,包括现在人人都大谈特谈的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对此教育界必须要沉淀、要反思。其次,教育要对已经逝去的历史保有足够的敬畏,一定要懂得并推动如何继承、如何发扬优秀传统。第三,高校要热情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但也要保持适当的独立,只有如此才能升华实践。第四,高校一定要勇于创新并践行,对于那些确定可信的、正确的大趋势,高校一定要首当其冲、勇往直前、适时引领,尤其在思想上的引领,不能老是跟随;对于那些需要沉淀、反思、降温的诸多“伪趋势”,还须适时引导反省、予以纠偏。例如,近期人大、南大等高校声明退出国际排行榜,虽然不必过度解读,但这是一种回归特色、回归本土的表现,有助于为某些过热的潮流降温。  

其二,教育的最高宗旨在于培养评判力。很多人以为这是西方教育家的观点,但此观点在中国二千多年前就已经非常成熟,《礼记·中庸》里就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序贯思想,明辨笃行、知行合一,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社会不要强加高校承担一些特别具体的职能——尤其是在社会服务层面,高校能够做好正确引导、充分呈现就已经足够了,其他的事都有赖于“水到渠成”。这其实也是国家从上而下广为倡导的方向。高等教育其实是让课堂回归安静、让学术回归清净、让社会回归清宁的一个重要体现和依托。

4

会计教育的定位



我觉得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主动去研究教育教学本身;作为学术研究人员,也应当首先研究学科、专业的本身是什么、该是什么等等“务虚层面”的大问题。我觉得在当下,这种回归、这种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我为会计学系设定的系训是:“由微而入宏,为高而积土,平处而高行”。其中的“由微而入宏”就是倡导学术研究要从微观到宏观、要做到问题导向、理实结合;“为高而积土”则是指要立足差距、鼓励学生通过第二次人生选择(考研、考博)努力进入名校名师之门,我们则立足于为这些名校名师们培养更好的“原材料”;“平处而高行”则是立足于警醒和鼓励师生认识到虽然我们目前身处低位,但只要定位务实、勤奋努力,我们也一样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供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学院会计信息调查中心

整理人:吕晓雷、尹成彦

来源: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 3639 人看过